第38章 上海也有农民

    有人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上海也有农民。”

    听到这话,我就想笑。上海也有农民?我从未想过这个话题。在我的印象里,上海就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怎么会有农村呢?怎么会有农民呢?

    怀着好奇心,我坐上动车,到上海去了,找上海农民去了。

    接待我的上海人,乜了我一眼,用上海普通话说道:“侬开什么玩笑?上海有农民?阿拉上海哪里会有农民!”我明白他的意思,现在要找农民,应该去乡下或山里,而不要来上海。

    “上海没有郊区吗?郊区没有农民吗?瞧,上海周围那些绿油油的庄稼!”我随意说。

    “侬去找好啦!”上海人不客气地说。

    看来,只有我自己去找了。我戴上草帽,踏上了开往郊区的班车。

    班车行驶在望不尽的楼群里,大约开了三个小时。我不得不问司机:“啥时候到郊区呀?”

    司机看看我说:“你是外地人吧?”

    我告诉司机:“我要去上海郊区,寻找上海农民!”

    一车人全都笑了起来。司机说:“我们已经到了江苏,你只能看到江苏农民了!”

    我很迷惑:“你怎么把车开到江苏了?”

    司机认真地说:“这班车,就是开往江苏的。还好,这儿离上海不远,你下去吧,往回走,马上就可以回到上海了!”

    我下车的时候,听到有人在叽咕:“这个人的神经是不是搭错了?到上海来找农民了。”“上海哪里还有农民呢,农民早就变成市民了。”

    听到这样的议论,我无话可说。上海有没有农民,我还真说不准。但我相信,上海以前是有农民的,随着上海不断地摊大饼,上海的农村一点点消失,上海的农民都被请上楼了。

    不久,我就回到了上海的地界。虽然,我有些累,但心中还是有几分欣喜。因为,我看见,城市的夹缝处,有一片村庄!上海郊区的村庄,村庄里一定有农民!

    是的,我不敢盲目乐观。我脚步轻轻地进入了上海的农村,却未看见一个青壮年农民!偶尔见到的,全是老人和孩子。我想,他们是留守下来的,青壮年出去务工了。

    我在一位老人的家里住了下来,家里还有一男一女两个上学的孩子。我猜想,老人是肯定当过农民的,孩子也肯定是农民的后代。

    我和老人拉起了家常。老人告诉我说,这儿一直归上海管理,人员的户籍都属于上海。年轻人都去城里挣钱了,留下老人照顾孩子。不过,地已经不种了,开发商把地买下了,这儿很快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老人又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到上海去,他们不懂得也不愿意做农活儿,不愿意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

    我注意到,老人在讲述这些的时候,是把上海当做城区的,而他们生存的土地是上海的郊区。我知道,上海和全国一样,郊区正在变为城区,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告别村庄时,除了内心焦虑,别无办法。

    令我想不到的是,村口响起了敲锣打鼓的声音。我扯着老人过去观看,原来是一支舞蹈队。这支舞蹈队,全由初中的女孩子组成,她们身穿蓝色的印花布衫,腰系红绸,撑着五颜六色的花伞。

    她们的表演很出色,一边扭着腰肢,一边唱着迷人的小曲。我很诧异,问房东老人:“她们唱的是什么?”

    老人所答非所问:“本乡本土,本色本调!”

    我疑惑地说:“这是本地特色吗?”

    老人骄傲地说:“这是上海特色!”

    我没有再说什么。望着老人那副沉醉的样子,还是不打扰他好。

    几天后,我回来了,把所见所闻告诉了每一个朋友。朋友们以为我在虚构,他们都不相信上海会有农村,会有农民。

    我一遍一遍地做着解释,告诉他们是我亲眼所见。“不信?你们可以自己去看看,眼见为实!”我的语气很坚定。

    终于,一个搞摄影的朋友,听了我的话,去上海找农民了。

    后来,又有一些搞艺术的朋友,结着伴儿,去了上海,去观看上海农民的后代跳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