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豆选
又要选举了,选代表。
差额选举,二选一,差掉一个。两个候选人,一个是老一,掌握印把子的老一;另一个是丁大兴,芸芸众生里面的一颗普通人头。
有人就笑:这还用选吗?不就是老一吗?
很显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丁大兴是陪衬,是垫背的。但还是要选,要用选票说话。否则的话,不能体现民主选举的意义。
通知下来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某地举行选举。
选民们嘻嘻哈哈地来了,来参加选举大会了。选举,是件很重要的事。但人们把很重要的事看得很不重要。当然,很不重要的事,还得当成很重要的事来做。
主持人给每位选民发了一粒黄豆。
主持人又把两位候选人请到了台上,在他们面前各摆了一只碗。
选民们都笑了。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要搞豆选?
主持人拍拍巴掌,让会场安静下来。主持人抚着麦克风说:选民们,我首先做一点说明。今天,我们不搞票选,不让大家划圈了,也不让大家划叉。我们来个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我们民族最古老最公正的办法——豆选!你们同意谁当选,就在谁的碗里投一粒豆子。明白吗?我们当面数豆子。谁的豆子多,谁就当选!好不好?
好啊,好啊。人们一个个笑脸兮兮。不就是朝碗里投豆子嘛。投吧,投吧,早投完,早回家。管他娘嫁给谁,咱只管跟着喝喜酒!
人们依次走上台,开始投豆子。
都明白,豆子该投给谁。再憨的人,这时候,也不憨了,也知道该把豆子扔到老一的碗里。
于是,老一的碗里,叮叮当当地响起了豆子落碗的佳音。老一的眼睛很受用,耳朵也很受用,心里就更受用了。金珠银珠落玉盘啊!美妙,美妙,真是美妙!老一的脸上,露出了很灿烂的笑容。这笑容,感染着每个投豆子的人,让每个人都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是的,每个走过来的选民,都把豆子扔进了老一的碗里。
丁大兴的碗空着,没有一粒豆子。
丁大兴如一条干鱼,被晒在了河滩上。
人们投完了自己的豆子,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现在,该候选人自己投豆子了。老一看看丁大兴,将自己手里的黄豆捏了捏。那意思是说,丁大兴啊丁大兴,不好意思了啊。老一笑笑,毫不迟疑地把手里的豆子投进自己的碗里了。
最后一个投豆子的是丁大兴。丁大兴已经把手心里的豆子攥出了油。丁大兴站了起来,朝天鞠一躬,朝地鞠一躬,然后,把那颗冒油的豆子,丢进了自己的碗里。
结果当场就出来了。老一是一碗豆子,丁大兴是一粒豆子。老一以绝对优势当选了。丁大兴以绝对弱势落选了。
选举结果报了上去。
可是,上边不批。上边对豆选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很快,就有调查组下来了。调查组下了很大的功夫,问了很多参加选举的人。人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豆选简捷而又透明,公开公平公正。
调查组形成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首先说明了豆选的来龙去脉。数百年前,豆选就已经有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让不识字的农民参加选举,豆选是最好的方式。随着历史的演进,后来有了票选法、举手法、鼓掌法。综观历史发展,豆选是一种很生动的草根民主表决方法,是比西方国家更为进步的普选方法。它不仅仅体现了对普选权的保障和尊重,而且体现了执政者对民众的信任和推行民主政治的决心。调查报告指出:此次豆选的结果,是真实有效的,建议上级选举委员会批准公布。
不久,选举结果正式公布了。
老一戴上了大红花。人们敲锣打鼓,欢送老一去开代表大会了。
人们好像忘记了那个给老一垫背的丁大兴。
丁大兴却没有忘记自己。他当时就把那粒豆子要回来了,种到了地里。他说他种下一粒豆子,会收获许多豆子。将来,他要把收获的豆子,送给大家。他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往他的碗里投满豆子。
丁大兴哪里知道,老一开会回来,就派人出去活动了。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到工商局注册“豆选”的商标,二是把豆选申报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