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鞋的历史
在中国,鞋的形象最早见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现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双用皮缝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屐、靸等。
自商周时期以来,鞋的穿着均有制度。如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样略异,女子流行软底透空锦靴。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种增加。明代官员着靴,称为云头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双梁鞋,庶民百姓则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缝靴,缠足妇女穿以樟木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帮外边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帮里边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时穿方头朝靴,吏公服为黑缎靴,武弁穿快靴(称“爬山虎”),高级官员多穿牙缝靴。鞋头逐渐由方变尖。鞋的名称有云头、镶嵌、双梁、单梁等。贵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此外,还有室内穿的拖鞋、雨天的钉靴、冰上用的冰鞋等。
近代,中国人多穿布鞋;皮鞋初为上层人士着西装、军装时穿用,后来穿者增多;胶鞋随体育运动的兴起而流行。20世纪初有了初具规模的制鞋工业,产皮鞋、布鞋和胶鞋;50年代后,逐步形成皮、布、胶、塑为主要材料的制鞋工业体系。
世界各国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凉鞋,为现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还发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纸莎草编结的鞋。中世纪欧洲曾流行软鞋、凉鞋和简单的长统靴,贫困的人则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优质皮革制鞋。直至近代,大多数鞋仍由家庭制作。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至4千年前),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古鞋的种类以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做成的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公元220—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北齐(公元550—公元577年)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宋代(公元960—公元1297年),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所穿鞋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其材料夏秋用缎,冬则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颇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老年妇女则多穿木制平底鞋。
高跟鞋的来历众说纷纭,也有人说高跟鞋源于中国。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
靴,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称“马靴”和“高筒靴”。靴的样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等。
民俗专家认为,中国缠足始于南唐,俗称“三寸金莲”。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弓鞋原本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
元明代有规定只准有钱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深得满族妇女的青睐。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缠足,但屡禁不止,许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缠足之风极盛。弓鞋式样多,有眠鞋、换脚鞋、尖口鞋、踏堂鞋、网子鞋、莲鞋、棉鞋、套鞋、丧鞋、坤鞋、合脸鞋等数百种。考究的弓鞋在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绣满了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钱女子的弓鞋跟上还加缀明珠等饰物。
在中国,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的。拖鞋,古称靸鞋,始于汉代。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古人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甚至饰以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