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针灸的历史
针灸学发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中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来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起源于石器时代。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地方,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古人的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着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着的《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着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诊治,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极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着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针灸图经》,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照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着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意义。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着,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着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着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于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着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着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