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筷子的历史

    我国东北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样子。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的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搅动,我们聪明的祖先就是在搅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的发明过程,但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料的。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材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讲:“箸从竹者声”,古人云:“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漫长的过程。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着饮食烹调方法的进步,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是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汤,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很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中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步,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4000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变,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求,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出现是历史推动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个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省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干果,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初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的原始意思。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读音相近。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原因所在。

    西方人起初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里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先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须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开始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筷子就产生了。在这里,可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