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苏东坡落脚净居留诗篇
公元1079年,大宋王朝发生了一起着名的“文字狱”,那就是“乌台诗案”,案件的主角就是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致祸的原因,罪名是“莫须有”。“莫须有”其实是有根源的,当时正逢北宋政治混乱,新旧两党斗争激烈,作为保守派的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触犯改革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找了一个借口,将他下狱,最后虽侥幸保住性命,但被发配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没想却因此而成就了苏东坡与净居寺的一段佳话。
公元1080年正月,苏东坡一行离开汴梁,打马向南,走上了漫漫被贬之路。被贬之路,肯定不会“春风得意马蹄轻”,但是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苏东坡,那时的心情却出奇的平静。他并不急于赶路,而是走走停停,游游山,玩玩水。自然世界博大宽厚,异彩纷呈,能容纳所有。作为文人,苏东坡更钟情山水。在山水中,也许他能得到一丝心灵的慰藉。正月十八日,他达到息县,游览了素有东南第一山的浮光山,从那里渡过淮河,悠闲自得地品尝了“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那纯绵的味道让他赞不绝口。并把茶圣陆羽的说法“淮南茶,光州上”进一步提升,为他说“淮南茶,信阳第一”。
带着毛尖茶的香味,苏东坡来到光山。光山是他的盟友和师长司马光的出生地,也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缸的地方,苏东坡在那里盘桓数日,并最终决定了在净居寺歇脚。
净居寺位于光山县西南约20公里处,坐落在大苏山南,小苏山北,又称梵天寺,是中国的佛教圣地,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净居寺是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宝年间由名僧慧思结庵,唐中宗神龙时由道岸禅师建寺,始名“净居寺”,后毁于兵火,几经修复,矗立至今。公元1022年,宋真宗赐名“梵天寺”。在它鼎盛时期,僧超一千,房过千间,香火绵绵。
苏东坡一到净居寺就喜欢上了那里。那里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青山相对,白云悠悠;松竹摇曳,古柏巍巍;茶园飘香,溪水潺潺;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清幽而洁净,空旷而辽远,超凡而脱俗。
每天清晨披一身风霜,沿着那曲折的石阶,爬到山顶,极目远眺,看那喷薄而出的日出及晨风雾霭;白天就在山上转悠,看山看树看云看鸟看人看无边美景;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翻几页书,抑或和方丈谈经论道、吟诗唱和,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晨钟暮鼓,传得悠远,也入心入梦,它能让心平静,让人彻悟。枕着梵音入眠,苏东坡就真的淡忘了过去,拥有了涅磐的未来。
苏东坡没有忘记他还是文人,文人就应该留下文人的印记。于是他铺纸研磨,凝神定气,一挥而就,作下诗篇。那就是《游净居寺诗并叙》: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觊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夫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井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后人将他的诗文刻在石碑上,现在成了很重要的历史文物了。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当时的心情已趋于平静,“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表明净居寺已成了苏东坡的灵魂家园,“回首吾家山,岁晚将归焉”中的“吾家山”表明苏东坡已经将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或者归宿了。但是,人在公门,身不由己。这里只是他临时歇脚的地方,他的路在前方,黄州还在等着他。
无论如何,苏东坡到了净居寺,净居寺因为他的到来,而更增添了人文的内涵,从此便有了“诗城乐地”的美誉。宋人黄庭坚、梅尧臣等先后追随他的脚步,来到净居寺,留下了溢美的诗篇。苏东坡也因为净居寺,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人生。达到黄州后,他恪尽职守,勤勉为民。并且,在那里,作为文人的苏东坡,在文学成就上达到了顶峰,他写下了诸如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那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在黄州,他还写了一首《定风波》,词的尾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超然物外,洒脱飘逸,磊落坦荡!
苏东坡达到黄州后,还念念不忘净居寺,先后几次回到净居寺,在那里流连山色,谈佛论经,读经阅卷,低吟浅唱。后来,人们把他在净居寺时读书的草庐辟为“东坡读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