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地藏菩萨普度众生送童子

    九华山,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着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三则小故事:

    一、袈裟借地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方圆百里,有大小山峰99座,其中高出云表的山峰,其数有九,峰如莲花,故号九子。山主叫闵让和。此公为人乐善好施,常常修桥补路,行医送药,周济乡里,为乡民做过不少好事,人们都尊称他为闵公。

    一日,闵公举办“百僧斋”,斋请九子山及周边僧人。左等右等,只来了99位。百位缺一,闵公认为不够圆满,听说近日山中来了一位苦行僧,赤脚麻衣,独自在山洞里苦修,人们称他为“洞僧”,便让儿子道明赶紧去请“洞僧”前来参加斋会。

    这“洞僧”不是别人,正是涉海来华的古新罗僧人金乔觉,法号地藏。僧地藏金乔觉见闵家公子亲自来请,心中早已明白了八九分,认为把此山作为弘扬道场的机缘到了。金乔觉于是欣然应允,跟随道明来到闵府。

    闵公见“洞僧”已到,“百僧斋”圆满,心中大喜,一边叮嘱开席,一边亲邀僧地藏上座。不料僧地藏执意不肯:“阿弥陀佛,施主盛情,贫僧感激,但贫僧不为斋请而来,实另有一事相求。”

    “有话好说,只要老夫能办到的,没有不答应的。”

    “阿弥陀佛,贫僧来贵地修行,还望施主慈悲,借一席之地与作栖息之所。不知可否?”

    “敢问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

    “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

    “这周围百里皆我所有,哪在乎你一袈裟之地。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里修行好了。”

    “此话当真?”

    “一言为定!”

    金乔觉转身出门,闵公及众僧紧随其后。他们来到天台峰,金乔觉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袈裟随风飘起,越展越大,竟罩住了九子山所有九十九座山峰。闵公猛醒,知道是菩萨显灵,连忙伏地叩首,连称不知菩萨驾到,有失远迎,愿献整个九子山,让菩萨普度众生。

    二、闵公父子拜师

    在九华山所供奉的地藏菩萨圣像旁边,总是有一老一少相侍左右。上首为年轻的出家人形象,下首为一老者绅士像,他们便是先后拜金地藏为师的闵公和道明父子俩。在佛门中,一家父子相侍一位菩萨,实属少见,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话说金乔觉袈裟借地之后,闵工唤来儿子道明,向金乔觉叩首拜师。金乔觉起身牵起道明,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收下了这个弟子,并始终让他跟随左右,后来成了金乔觉的上首大弟子。

    金乔觉修行时最喜爱《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鼓音声陀罗尼经》四本经书,苦于身边没有此经,便四处托人请抄这四部经书,曾下山请南陵俞荡等人抄写,但未能如愿。

    时间飞快,闵公已近花甲之年,一心想归入佛门。为了早日皈依,跟随金乔觉,决心帮助完成金乔觉大师抄写四部经书的心愿。于是他亲自前往百里之外的南陵县,找到俞荡等人,帮助他们整理抄写四部大经,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将抄写完成的四部经书装订成册,送给金乔觉大师。大师手捧经书,如获至宝,向闵公再三致谢。闵公便把自己早有进入佛门的心愿告诉大师,请求大师收自己为徒。大师见闵公有如此善心,佛缘已到,就欣然顺了闵公的心愿。但考虑闵公年岁已长,寺庙生活过于清苦,便答应他皈依佛门,在家带发修行,为自己的皈依弟子,百年之后同自己共享香火。

    至此,闵公与自己的小儿子道明同入佛门。在家虽有父子之情,但在佛门中只有同门师兄弟之别,依先入佛门为大的佛门规矩,道明先进佛门为师兄,闵公后入佛门为师弟。

    在九华山人们常说,“在家为父子,出家为兄弟”,指的就是闵公与道明。

    三、送童子下山

    僧地藏金乔觉袈裟借地一事传开之后,进山进香的信众不绝于途。

    一天,朝山的路上来了一老一少。老者担着供品,后面跟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天快黑了,老人正想找个人家住下,山上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树丛中跳出一只花斑猛虎。老者一看不好,赶紧抓起扁担挡在孩子身前,让他快跑,自己与猛虎搏斗,终因气力不支,倒在地上。

    此时僧地藏正好回山,听见虎吼和“救命”声,飞奔赶来,一声断喝:“畜牲,伤天害理!”猛虎转身朝金乔觉扑来。金乔觉一闪,施展法力,制服了老虎。

    金乔觉买来棺材,安葬了老人,把小孩留在自己的身边,教他读书识字,偶尔也教他打坐念经。金乔觉有意收他为弟子,但想必须征得他和其父母的同意。孩子年幼,却很聪明,过堂、出坡之余,不是和法师们玩耍打闹,就是很落寞地望着远山出神。

    小孩想家了。

    到第七个年头上,化城寺外来了一位妇人,她既不求签也不烧香,在寺外等了三天三夜,执意要见金乔觉。金乔觉感到十分奇怪,便命人请来相见。来人一见金乔觉,作揖跪地,说道:“我乃浙江会稽人氏,七年前夫君病重,多方求医,均无起色。听说大师佛法无边,公公带着小儿来山进香许愿。半年后夫君病愈,可是公公和小儿却一直音讯皆无。此次前来一来感谢大师,同时也来请教公公、小儿的下落。”金乔觉听此言,想起七年前那个夜晚。“阿弥陀佛,当时你孩子年龄多大?身上有何明显标记?”

    妇人说道:“小子当年六岁,出生时,右边屁股上有一紫色胎记,铜钱大小。”

    金乔觉常给小孩洗澡,心中早已明白,便唤来小孩。虽是十二三岁少年,他仍依稀记得母亲容貌。母子相见,相拥而泣。母亲问他想不想家,他只频频点头。

    第二天用过斋饭,金乔觉亲自为他们母子送行。看着跪地不起的少年,金乔觉口拈七绝一首: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故事虽只是传说,但这首僧地藏《送童子下山》在《全唐诗》及《唐诗摘抄》都有收录,历版《九华山志》也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