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狸猫换太子”—— 宋真宗后刘娥

    在宋朝的后妃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这位刘娥皇后。她是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的第三任皇后,在她之前真宗还有过潘皇后和郭皇后,不过都相继离世。然而刘娥真正为大家所熟识,是因为她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那个刘妃,虽然这个故事也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但刘娥这个人却是真实存在的。其实历史上的刘娥皇后对于宋初之治还是有所贡献的,后来她也成为了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并非是戏剧故事中的凶妒之妇。她同时也是位命运坎坷的女人,自幼成为孤儿,历经多番曲折直到后来真宗即位,才得入宫闱,并由美人进为皇后。结果虽然算是不错,只是始终未能生育,而由此引出了她借腹生子的做法,所谓“狸猫换太子”便是以此为背景编造的故事,可见流传于世的传说与史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刘娥祖籍原居太原,后来迁徒到今天的成都,成为华阳人,其祖父名叫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为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为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当初刘娥的母亲庞氏梦见月亮落入怀中,后来便有了身孕产下刘娥,但是没过多久刘通在跟随宋太宗讨伐北汉时不幸死于途中,还在襁褓中的刘娥从此没了父亲。刘通死后家道衰败,刘娥被母亲带到娘家抚养,但是外祖父家也不富裕,日子过得很拮据,所以刘娥从小就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长大的。小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落得光鲜艳丽,渐渐成为了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胚子。刘娥善于击小鼓,小鼓本是寻常的鼓,但是刘娥天资聪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变化,使人觉得鼓声动听,节奏铿锵别具韵昧,令人荡气回肠,打鼓时连人也愈加娇艳。据说今天的打花鼓,就是自刘娥流传下来的。

    后来母亲将刘娥嫁给邻居一个叫龚美的银匠为妻,看着刘娥有了归宿和寄托,母亲放下了心,不久便在隆冬腊月的时候撒手西去了。龚美刚满20岁,为了谋生就决定带着妻子远走他乡,因此15岁的刘娥跟随丈夫来到汴京靠着打花鼓卖艺为生。因为刘娥容貌美丽,又有精湛的鼓艺,围观者都纷纷解囊,不久刘娥的花鼓就名声远扬,渐渐地轰动了都城。丈夫龚美素好交际,偶然中结识了在襄王府中当差的张耆,从此揭开了日后刘娥富贵一生的序幕。这襄王府中的襄王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皇帝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恒。此时的赵恒正值年少风流,让左右侍从留心查访美人。这张耆之前就见过刘娥,对她印象深刻,想她虽然年纪只有15岁,却别有一番风韵。她生得小巧玲珑,绣眉碧眼,颇有些汉代赵飞燕的模样,甚是令人怜爱,并且还擅长花鼓,所以张耆立刻想到龚美这位颇为标致的妻子,连忙跑去告知龚美。龚美夫妇正为生计发愁,总不能一直靠卖艺为生,所以最终选择进入襄王府。

    刘娥进府后,赵恒立即被这美丽、温柔的姑娘所倾倒,从此刘娥就极得赵恒宠爱。因为两人年龄相当又正值青春年少,互相爱恋如胶似漆,相互缠绵又不懂节制,刘娥又凭着花鼓的技艺把赵恒迷得神魂颠倒,不久赵恒的身子便累垮了。宋太宗觉察到儿子面容憔悴神色反常,就召见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问她近期有什么人在儿子身边侍候。秦国夫人秉性严整,看不得半点不三不四,她见刘娥出身卑贱,因此不太喜欢刘娥,很为赵恒感到担忧,便如实告知皇帝刘娥进府之事。太宗听了大为恼火,认为儿子私底下与来路不明的姑娘打得火热,并对他小小年纪就沉迷于女色非常愤怒。太宗召来赵恒,把他狠狠地训斥一番,然后勒令他马上把刘娥赶走。赵恒正和刘娥如胶似漆,怎么忍心把她赶走,但是又不能违抗皇命,于是经过筹划他只好把刘娥秘密送到自己的亲信张耆家里,避避风声再说。尽管表面上分开了,但他们俩仍是藕断丝连,暗中不断往来。太宗想到应该给赵恒选一门亲事了,以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于是为他娶进了大将潘美的女儿潘氏。娇美的潘氏似乎不懂得施展魅力,赵恒与她相处平淡,依然去私会刘娥,不久年仅22岁的潘氏便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了。4年后,太宗又给赵恒选聘了另一位王妃,她是南宣徽使郭守文的二姑娘,初封鲁国夫人进封秦国夫人,史称郭氏贤淑、不妒意。也许由于郭氏对赵恒与刘娥的幽会视而不见,故两人倒也和睦相处。

    刘娥天资聪慧秉性警悟,住在张耆家时倒也没闲着,无论是四书五经史着史论,还是诗词散文,她都广泛涉猎。读过了不少书,自然就丰富了刘娥的知识面和人生经验。随着岁月的流逝,刘娥已经可以为赵恒出谋划策了,于是刘娥对赵恒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了。赵恒不是长子,本来不能被立为太子,但皇宫的变故使他的两位哥哥都没有成为太子。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即皇帝位,是为真宗。登基第二年真宗就召刘娥进宫,封为美人,从此刘娥就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真宗的专宠。因为刘娥别无亲戚,就把前夫龚美改姓刘,称刘美为兄长。刘娥也确实聪明,她深知自己初来乍到,在后宫中的位置还不牢靠,所以就对后宫之主郭皇后殷勤侍奉百般巴结,就是与同时被封为美人的杨氏,她也和睦相处,因此刘娥得到宫人纷纷的称颂。没过多久就和杨氏一起,被进封为修仪,后来刘修仪和杨修仪一起又被皇上进封为妃。

    公元1007年,郭皇后病故,同年宋真宗就有意立刘娥为皇后,可是大臣们群起反对。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李迪认为:“刘氏出身微贱,不可母仪天下。”而很多人公然提议册封出身相门的沈才人为皇后,为此,真宗决定暂时不立皇后,把皇后的宝座留给刘娥。

    大臣们的反对,让刘娥感觉到后宫位置的巩固很需要自己拥有一个皇子,可是跟随真宗多年,竟也不见怀孕,这实在让她苦恼。皇上眼下年过40,可是膝下一直无子可以备位,皇上也为后继无人不时地叹息发愁。原来早先郭皇后连生三子都早早地夭亡了,杨妃百般祈祷,好容易生下一子也夭折了。皇上望子心切,而当下又冒出了一个前朝宰相沈伦的孙女沈才人,沈才人的门第着实不低,可谓出自将相之门,这就严重威胁了刘娥等后妃的地位。刘娥想,如果能生下一位皇子,既解了皇上之忧又为社稷立了大功,那么母凭子贵,入主中宫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刘娥左思右想,认为是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便想出一个借腹怀胎的计划。她暗中授意身旁的侍女李氏,让她侍奉皇上就寝,刘娥要借李氏之腹帮她登上皇后的宝座。说来也巧,李氏侍奉皇上就寝的当晚,她就暗结珠胎了,真宗特别高兴,不久李氏果然不负重望,生下一位皇子,取名受益,后改名赵帧,这就是日后的宋仁宗。李氏因此被封为才人,刘娥把受益视为自己的儿子,并告诫李氏绝对不许声张,又嘱咐所有知情人不许走漏一丝消息,皇上自然也希望增加刘娥做皇后的资本。于是对外宣称受益为刘娥所生,刘娥便和杨淑妃一起精心照顾着小皇子,后人就是根据这件事情编出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有了皇上唯一的儿子,刘娥便有了当皇后的资本。宋真宗也认为立后之事不应再拖,决定不再顾及大臣的反对正式册立刘娥为皇后,将受益册立为皇太子。公元1012年,刘娥正式被册封为皇后,这年她43岁。刘娥做了皇后继位中宫后,便留心时事博览经史。刘皇后本就天性敏悟通晓书史,对朝廷一应大事小事,都能熟记于心,宋真宗退朝以后,批阅天下奏章直至深夜,总是刘皇后陪同,而且二人一同理政,真宗每有疑问,她就援古证今滔滔不绝,因此越来越得真宗喜欢。真宗对她敬爱并重,渐渐地刘皇后就干预外廷政事。虽然刘娥贵为皇后,但朝中以寇准和李迪为首反对刘娥参政的人也不在少数。刘娥也开始笼络自己的势力,宋代后宫干预朝政便自此开始了。

    公元1020年的夏天,真宗得了一场重病后全身无力精神倦怠,几乎卧床不起,很难亲自坐朝理事。这年秋天他便下诏:今后军国大事由皇太子亲自裁决,其余政事由皇后同宰相、枢密使等参议施行。这时的太子才11岁,实际上所有政事是由刘皇后制裁定夺的。因为太子并不是刘皇后亲生,所以随着太子年龄的逐渐增长,母子之间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当时,朝中明显分为两派势力:一是以刘娥为首的一派,包括丁谓、钱惟演、曹利用、冯拯和宦官雷允恭等,他们想借真宗生病直接控制朝政;另一派以宰相李迪、寇准为首,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立刘娥为皇后。大臣们有的站在皇后一边,有的借辅佐太子反对皇后,互相争权夺利,但刘娥一派很快就占了上风,不久寇准被贬,丁谓入相。真宗的病情日益加重,于是在承明殿召见大臣时说:“朕的疾病近几日越发不见好转。今皇太子德行渐成,皇后素来贤明,处事公允,完全可以托付大事。此后凡有重大事务,可由太子在资善堂处置,内廷由皇后辅化宣行,文武大臣皆尽忠职守,我自可以放心无忧了。”太子这时少不更事,因此真宗的安排无论在名义上还是事实上都承认而且增加了刘娥已有的权力。副宰相王曾看到后党完全控制了局势,深为大宋江山而担忧,后来他通过钱惟演劝告刘皇后:“太子年幼,没有皇后作依靠加以庇护便会根基不稳,但是皇后毕竟是女流,不依重太子便会人心不归附。皇后如果能诚心辅佐太子,太子的地位就会稳固,太子地位稳固,皇后地位自然稳固。一成俱成,一损俱损。”刘娥原来就有此意,她也无意要当女皇,于是像亲母一样关心、爱护、教导太子,二人关系日益亲密起来,朝中人心也随之稳定了许多。

    公元1022年,宋真宗病逝,13岁的赵祯即皇帝位,是为宋仁宗,皇太后刘娥临朝执政,这是北宋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刘太后垂帘听政11年,虽然政出宫闱,但却号令严明朝纲肃整,她还能广开言路,允许大臣们提出不同意见。公元1032年,仁宗的生母李氏去世,太后念其为皇帝之母,便在她病重之时将她晋升为宸妃,死后还决定厚葬李宸妃,并且采纳宰相吕夷简的主张,在皇仪殿为李宸妃治丧,给她穿上皇后的衣服,在棺材里装满水银以免尸身毁坏,用一品的礼仪暂时停放在洪福寺。

    公元1033年,刘太后因风寒成疾,遍请名医诊治也不见效,终于病逝,时年65岁。刘太后一死,果然有小人告知皇帝说李宸妃是他的生母,且被刘太后所害。仁宗嚎陶大哭亲自到洪福寺祭告,并吩咐重新下葬,宸妃弟李用和奉命开棺验视,由于棺里添加水银,宸妃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而且还身穿皇后服,仁宗看后心中大安,对刘太后之前的怨恨也冰消瓦解。从此仁宗依然敬重刘太后,并不断对刘氏家族的人加官晋级,后又为刘太后改谥号为“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终于以明智之举赢得了仁宗皇帝的孝心。此举甚美,为后人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