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文试下笔如有神
铛!”巨大的钟磬声中,一个文官出现“贡院”的钟楼前,清朗的声音响彻天地:
“天宝元年,秋闱文试,行礼!”
下一刻,贡院文殿外黑压压的人群跪了下去,对着文殿上代表大唐皇朝的巨大金色柱形“华表”跪了下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宏亮的声音响彻天地。
“童子试”是科举最低级的考试,也是所有“学子”礼敬皇室,对朝廷表达尊重和敬畏的开始。
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李略只是犹豫了一下,也跟着跪了下去。在跪下去的那一刻,他冥冥中有种奇怪的感觉,只觉精神力莫名的削弱了一些,仿佛随着唱诵声,涌入到了“文殿”上方的金色“华表”之中。
“这是……能够吸收精神力吗?”李略暗暗道。精神力消失的不多,几乎微不足道,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李略借着这件时间,偷偷的抬起头来,隐隐看到文殿上方的“华表”发出淡淡的光芒,只是持续了片刻,就消失无踪。
“好了,把木牌拿出来,准备进场!”仪式结束,随着护卫甲士的声音,“文科举”的考试开始了。
李略拿出木牌,通过入口的检查后,随着汹涌的人流,进入了文殿之中。木牌上有着编号,所有人的座位,从一开始就安排好了。他花了一点时间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是文殿第三层靠角落的位置!
“能不能成功,就在此一举了!”李略暗暗道。
文殿中人群黑压压的,嗡嗡作响。一时间也不知道进来了多少人,以李略的目光都看不到尽头。
“文试”只是“童生试”并不会很难,但是真正中选的名额只有三人而已。
哪怕李略做足了准备,对于自己过去的努力也有足够的自信,但是此时身临其境也不禁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心中微微有些紧张,就和当年参加高考一样。
“尽人事,听天命,努力而已!”李略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定下心来,摆出自己的准备好的笔砚。这一刻,他似乎又回到了前世高三埋头苦读的时候!
“熙熙攘攘,人材济济,这一届的科举真是盛况空前啊!”
贡院的顶楼上,三名穿着青衣的主考官并肩而立。其中一名五柳长须,气质儒雅的主考官望着城楼下鱼贯而入的文试“学子”感概道。
“只不过巴蜀乃边陲未全王化之地,武道显圣,文道没落,大部人都专心武道去了,剩下的人即便勤于读书,也是冲着功名去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哪里还有几个真正的读书人。”一名脸色微黑,气质刚毅的方脸主考官略带惋惜道。
从贡院文殿顶楼俯瞰下去,前来应试的“学子”虽然熙熙攘攘,但大部分神情或者紧张,或者呆板,哪里多少灵气。
几名主考官也是面有戚戚然,一副深有同感的样子。传说诸子百家之时文道昌盛,读书人念头正直,个个天顶透出灵光。
每一届的文殿考试的时候,天下的亿万书生汇集如云,读书凝聚的浩然正气,自然汇集形成凝如实质的浩气长河,可以令枯木逢春,老树生长,百花齐花,处处生机勃发,春意盎然。
到如今,同样是文道考试,学子汇聚,却哪里有这般景像?
众人叹息。
考场文殿三楼的角落,李略拿出墨条,在老旧的砚台上慢慢的研磨。周围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相比于其他紧张的学子,他要神平气和的多。
“铛!”一声钟磬之后,考试正式开始。一名名皂吏将考试的试卷挨个发了下去。
李略翻了一下,发现果然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典藉”、“经义”和“策论”。第一部分是“典藉”,非常简单,考察文道典藉的熟读、记忆情况。
这一关基本可以淘汰一半的人,剩下的都是记忆力过人的人,基本没有多大难度。
第二部分是“经义”,这是考察圣人文字的理解情况。虽然隔了千年,语言有些不同,但是圣人文字精深却不晦涩,只要用心,都能理解圣人文字。
第一关考剩下的一半人在这一关又会淘汰掉一半,剩下来的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至于最后一关,才是真正的关键!
经过前面两前,留下的都是有灵性的人。要想从成千上万的“学子”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折服成千上万“学子”的智慧和才干!
最后高中的三名“文童生”,策论的文章会公开展示,这里是一点都做不得假的!
“童生试”是所有“学子”接触的第一次考试,很多人此前没有任何的经验,因此因为紧张而影响了水平发挥的不在少数。
朝廷本意是选出有才能的“学子”,对于答题速度倒并不苛求,所以“童生试”的时间比“秀才试”的时间都还要长,足有一天半的时间,答题时间非常充分。
不过,真正优秀的“学子”大部分还是在第一天就交了卷子。
李略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翻开了卷子。
第一部分的考题是《礼记》,这是出自“五经”,有道“何谓礼?纪纲是也。”,这就是“礼”。
“题目倒不是很难。不过,《礼记》向来不是科考的主流,如今选择这个做题目倒是有些奇异了。”李略心中暗暗诧异。
《论语》、《孟子》以及“五经”的内容,李略早已熟记,自然不是问题,立即提笔书写起来。
第一部分的考试虽然看起来只有能熟记硬背就可以,但是李略却知道,实质并不是这样。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形的考试分就是卷面的整洁和文字。
李略前世从小学考到大学老师没少教育保持卷面分的事情,在古代更是这样,文科举的主考官对于文字笔法极其看重。
沙沙~考场上一片沙沙的书写声,混夹着一些低低的呓语声,和过于紧张而低泣的声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记《论语》、《孟子》和“五经”上的内容。
有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强行记下了大量的经义文章,结果一看考题,根本不是自己记忆的那些,瞬间就崩溃了;也有人发现自己明明记忆很熟的文章,写到后面突然写不出来了,顿时冷汗涔涔,衣衫都湿了。
这就是文科举,不管你平时付出多少的努力,大浪淘沙,只留下最后的三个人,才能荣登金榜。而其他大部分都注定是要淘汰的。
李略同情的抬头看了一眼,很快就沉下心来,沉浸在科考之中。
第二部分是“经义”。共有五段文字,全部都是截取《论语》、《孟子》以及“五经”上的内容。
“所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一言以蔽之,曰:‘儒者四心’。”
问,什么是“儒者四心”?
李略蘸了蘸墨,微吟不语。《论语》、《孟子》和“五经”里有很多关于君子做人道理话,有人试图将它归纳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儒者四心”。
儒者四心的内容已经充斥在这些经典的每一页,让洋洋洒洒数百言诠释着。
这其实是很考验每一个人对这些经典的考察和理解情况的。因为不同的人,“儒者四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写出来的自然也是不同的内容。
李略微一沉吟,随即写下一行字:“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儒者四心,即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以及辞让之心!”
这并不是胡乱书写,而是李略两世读书,对于这些经典的理解。
“人必有恻隐之心,方才知义。否则见老幼不扶,见弱小不助,与走兽何义?”
“人必有是非之心,方才知忠。……”
“人必有差耻之心,方才知信。……”
“人必有辞让之心,方才知礼。……”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今吾辈当以....为天下立仁爱之心,为生民立安身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李略写下了这几行字,这几行字联系起来,正好是儒家推崇的“礼义忠信”。也是他对于这些儒家经典的另一个理解。
试卷共五页,还有其他四个题目。李略把所有的题目答完,不知不觉已经是傍晚了。文殿三层早有许多的皂吏点上了大烛,里面一片灯火辉煌。
李略一抬头,就看到桌上放了一些烙饼,大葱之类的饭食,都很简单。这是朝廷准备的。
送食的皂吏轻手轻脚,李略居然都没有注意。
李略微微一笑,然后收回了目光。他暂时还不饿,借着这通明的烛火,把题目重新审了一遍。
“有意思,第一部分考是的礼,第二部分虽然考了五个题目,各不相同,但内容都是礼义忠信。这次的文科考到底想要做什么?”李略若有所思。
“不知道最后一题考的是什么!”李略压下念头,然后翻开了最后一页。
这是文科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汉高祖起于泗水,然年幼时,因势微贫寒遭同伴讥笑,此其一笑;年少时学文,一篇急就章半月方熟,先生斥之,为同窗所谩笑,此其二笑;年长时学武,百竞而百败,为同学所笑,此其三笑……,此后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汉高祖振其威烈,席卷八荒,囊括四海,一统天下,成就不世霸业,此后终生再无敢笑者!”
李略翻开试卷,看到的就是这么一段话。这就是文科举第三卷的策论,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关于前汉高祖皇帝刘邦的事迹,刘邦出身微贱,这是众人都知道的事实。在一些流言中,甚至夸张到说他年幼时只穿得起上衣,而穿不起下裳,因为这个原因被人耻笑。
到年少时,由于启蒙入学的年纪很晚,刘邦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读书识字,因此进境要比同龄人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到年长时,刘邦在学武的人中年龄是最大,修为却是最低的,比武切磋的时候,其他人最喜欢挑刘邦切磋,击败之后,又大加耻笑。
谁也没想到,这次策论的主题居然就是这个。
李略看着身前的试卷,心中感概万千。刘邦势微的时候,受尽了冷眼、耻笑和奚落,但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个故事或许早就广为流传,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仅仅只是个考试的题目。李略甚至能想像很多人写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类的话,但对于他来说,不管前世今生这却是自己的人生写照!
或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这字里行间的种种感受!
李略沉吟半晌,然后提了提笔,在砚台中蘸了蘸墨,然后在试卷上写了两个大字:
“岁寒!”
两个大字,刚劲雄浑,带着一股强大的气势,仿佛阵阵风雪扑面而来一样,让人感觉到一股凛然萧瑟的味道。
这两个字写出来,连李略自己都有一种寒冷萧瑟的感觉,一时间不由恍惚了一下。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文科举的考试,原本也只是冲着文科举的奖励而来的,属于自身处境的无奈之举。
李略看重的,也是一个月之后的“武科举”。但是这一刻,他突然对人生的这第一次“文科举”有了不一样的领悟和感受。
春来的时候,大地花开,草木郁郁;夏天的时候,枝叶繁荣,松、柳、樟、桐……,所有材质的树木隐藏在其中,默默生长,看不出差别。
只有来一场深冬的酷寒,弥天盖地,才此凋的凋,谢的谢,真正顶得住酷寒的,才能傲视山林,一木独春!
“咝!”李略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在试卷上写下了第二字: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松柏春天与百草同春,夏天与万物同生,冬天与万木同盛,只有到了冬天,百冰天雪地,犹如烈火焚炼……,此时百草凋谢,万木枯朽,只有松柏一枝独秀,方才显出“真金”本色!
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势微时,受尽百般的歧视,那些嘲笑他的人恐怕也不会想到,他有今日!
李略揭起桌上的试卷,伸手弹了弹,望着上面的苍劲雄浑的字迹,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从前面的《礼记》,到后面的“儒者四心”,再到最后的“汉高祖逸事”,李略隐隐明白了这次考试背后隐含的喻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不仅是李略对最后一道策论的破题,也是他对这位主考官出考意图的明迹。
不知道为什么,最后短短的一句话写话,李略即是觉得腹中饥肠辘辘,无比的饥饿。接连从桌上拿了几个烙饼,肚中才算是好了一点。
李略休息了片刻,一边整理着脑海中的思绪,感觉胸中成竹,差不多,这才提过笔,接着扬扬洒洒上千字的写了下去。
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他所有的思绪都集中到了最后一题的策论之中,渐渐的,所有的东西都淡忘了,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只剩下胸中的“文字”。
三层文殿中,一片寂静,只余下沙沙的书写声,和烛火的摇曳声。
夜深人静,等到李略写完的时候,周围连沙沙的声音都没有了。
李略抬头一看,只见佑大的文殿之中静悄悄的,除了少数几个“学子”依然在挥斥方遒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抵不住困意,趴在桌上睡着了。
众人的睡姿千奇百怪,有人的流着哈喇子,有的人手上笔还滴着墨,不过更多的人还是紧皱着眉头,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似乎还在思考着白天的题目。
这个时候已经过了子时了,连皂吏们都大起了磕睡,只余下精力旺盛的文殿甲士们精芒烁烁,警惕的打量着四周。
只要有人随处走动,形迹可疑,这些甲士必然会走上去,严加查处。
李略只是扫了一眼,笑了笑,很快就收回了目光。
文科举的三部分大题已经全部答完,他再次检查了一遍自己的卷子,字迹刚劲有力,卷面整洁白净,文字也完全达到了自己的效果。
“差不多了,胸中所学,尽在其中,我也尽力了。这次‘童生试’万中取三,能否中榜就看天意了!”李略看着试卷满意的点了点头。
哒!李略收拾东西,挎起包袱,然后从过道里走了过去,步伐坚定和踏实。
他这一动,远处的文殿甲士立即就注意到了,十几道锐利的目光唰唰的望了过去,身上的甲叶也发出了声音,惊动了附近熟睡的皂吏。
“又有一个!”
几名疲倦的皂吏连忙坐起,不敢怠慢,匆匆的走了过去。李略笑了笑,和他们擦身而过,走下楼去了。
几名皂吏倒也见怪不怪,提前交卷的,李略并不是第一个,甚至刚刚进考场,立即就出去的都有。
这段时间,他们已经见惯了答题不出,知道高中无望,绝望而去的“学子”。李略这个时候交卷已经算是比较晚的了。
“好漂亮的字迹!”
来到李略的桌前,几名皂吏抬眼一看,不由就是一怔。即便他们这些粗人,不懂什么文字,便看到他试卷上的墨迹的时候,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这段时间,他们监视考场,也算是见过不少“学子”的试卷的了,但也少有能超出的。
“这恐怕是早就答完了!”
几名皂吏此时知道自己起初想的恐怕错了,立即强打精神,把这名“学子”的试卷封装起来……
从贡院出来,夜风袭袭,李略无事一身轻,只觉浑身一片清爽。
“童生试已经结束,现在只剩下一个月后的武科举了。”李略脑海中闪过一道念头。
这次的文科举,李略直抒胸臆,可谓书尽了胸中的意气,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他都了无遗憾了。
不过路还是要往前走,不管自己在这次文科举中灌注了多少的心血,终究还是要在武道上一决高下。
尽管武科举的道路更加艰难,也更加的激烈,而且还有重伤的风险,涉及到的不只是各人的天赋,还有各自出身势力的角逐,但却也有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武科举”的名额共有七人,比“文科举”多了四个!
“历届的武科举都是的人材济济,高手众多,其中不乏许多惊才绝艳之辈。我要想高中金榜,位列那七人之列,恐怕还要更加努力才行!”李略心中暗暗道。
以十五、六岁的年纪便达到御劲境,这样的资质已经绝对算得上惊人了。即便放到这次的武科举中,也是前列。
但是武科举从来考的不是这个,仅仅是“不错”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最好”、“最强”才行。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上“武童生”的功名。
李略本意是要要抓紧时间,到城外去练习。不过看了看城门的方向还是打消了念头。渝州城的城墙高大、宏伟,而且光滑,远非唐家堡能比。哪怕以李略的能力,也没可能翻过这么高的城墙。
“还是先回客栈休息。”李略平定了心神,大步朝落脚的客栈的走去。